Search

韓國導演李滄東的《薄荷糖》在台灣重映,非常羨慕台灣觀眾能在大銀幕上看到這部作品,這部電影只是李滄東的...

  • Share this:

韓國導演李滄東的《薄荷糖》在台灣重映,非常羨慕台灣觀眾能在大銀幕上看到這部作品,這部電影只是李滄東的第二部電影,但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部李滄東作品,將他總以詩意直視殘酷的電影語言發揮地淋漓盡致,不只對於李滄東而言重要,在理解韓國近代發展,尤其1980年代後韓國命運宛若乘雲霄飛車,這部片收緊了歷史脈絡與底下的平凡人性,是不能錯過的經典。

對韓國政治歷史更瞭解之後,又覺得《薄荷糖》更脫離作品上的好,它像幫韓國人清創傷口,雖然很慢很難,但韓國應慶幸有這麼一部電影,電影刻畫的二十年(1979-1999),不長也不短,卻正是影響韓國之所以成為現在的韓國至為重大的期間,一路從朴正熙垮台,全斗煥獨裁續政,民主化,國際地位提升,到1997年金融風暴的挫敗。

李滄東用刻畫一個人的崩毀,襯出韓國人的集體共業,瘸了一條腿,跑得再快依然有什麼地方隱隱作疼,只能祈禱業力引爆的那天不是今天,這就是現在韓國社會高速發展下的黑暗角落,誰看得見被踩碎一地的薄荷糖?

《薄荷糖》從個體出發,用七個片段牽引時空背景,角色的質變幾乎都與當代政經有關,這些線索藏在年代裡面,藏在角色偶然拾起的報紙標題中,首末都出現的那首《나 어떡해》 (我該怎麼辦)也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。

逆轉時間的手法,不華麗,只讓人感到悲傷,因為觀眾看見一個人從未被摧殘的樣貌,看見破敗不是難事,直視破敗最初的美好才是殘忍。而那輛逆行的火車,到現在還在開,你要回溯歷史掀開未知,就必須得輾過什麼,韓國人二十年前就已經知道,而且一直做到現在,這是應該要拿來當榜樣的。

如果要理解近代韓國人是如何煉成的,絕對不能夠錯過《薄荷糖》。

甲上娛樂

IG:www.Instagram.com/pengshaoyu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寫字的人,表演的人。 來自臺灣,現居倫敦。 Writer / Performer Taiwanese based in London.
View all posts